Microchip助力Nodable开启车辆平台CAN到BLE无缝连接新时代
来源:http://www.jinluodz.com 作者:金洛鑫电子 2025年11月06
Microchip助力Nodable开启车辆平台CAN到BLE无缝连接新时代
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,汽车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智能化变革.从最初单纯的交通工具,汽车正逐渐演变为高度智能的移动终端,自动驾驶,智能座舱,车联网等先进技术的涌现,让汽车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攀升.而这一切智能化发展的背后,车辆平台之间高效,稳定的连接技术成为了关键支撑.在汽车级电子晶振的内部网络架构中,不同的电子系统和组件需要相互通信和协同工作.控制器局域网(CAN)作为一种常用的汽车总线标准,在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中广泛应用,负责车内各种电子控制单元(ECU)之间的数据传输,比如发动机控制单元,变速箱控制单元,防抱死制动系统等之间的信息交互,确保汽车的各项功能正常运行.然而,随着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的深入发展,对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,传统的CAN连接方式在某些场景下逐渐显露出局限性.与此同时,蓝牙低功耗(BLE)技术凭借其低功耗,低成本,短距离通信等优势,在消费电子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,并且逐渐渗透到汽车领域.BLE技术使得汽车能够与外部设备,如智能手机,智能手表等进行无缝连接,实现数据共享和远程控制等功能,为用户带来更加便捷,智能的驾驶体验.例如,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远程解锁车辆,查看车辆状态,甚至可以将手机作为车钥匙使用.在这样的背景下,实现车辆平台之间从CAN到BLE的无缝连接成为了汽车行业连接技术升级的关键方向.而Microchip提供支持的Nodable技术,正是这一领域的创新突破,为实现这一无缝连接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,开启了汽车连接技术的新篇章.
Nodable技术:无缝连接的奥秘
(一)CAN与BLE技术基础
CAN,即控制器局域网,是一种串行通信网络,在汽车内部网络中扮演着核心角色.它就像是汽车的“神经系统”,各个电子控制单元(ECU)通过CAN总线相互连接,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和传输.例如,当驾驶员踩下刹车踏板时,刹车传感器会将信号通过CAN总线传输给车辆的制动控制单元,同时,该信号也会被传输到仪表盘,使刹车指示灯亮起.CAN总线采用广播方式传输数据,一个节点发送的数据可以被网络上的所有节点接收,并且支持多主方式,多个设备可以同时发送数据,这使得汽车内部的各个控制单元能够并行工作,提高了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可靠性.此外,CAN总线还具有完善的错误检测和错误处理机制,能够检测出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错误,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,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.不过,CAN总线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,其数据传输速率相对较低,传统CAN总线最高数据速率为1Mbps,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汽车智能化应用对高速数据传输的需求,而且CAN总线主要用于车内设备之间的有线连接,在与外部设备通信方面存在不足.BLE,蓝牙低功耗技术,是蓝牙晶振技术联盟设计和销售的一种个人局域网技术,旨在用于医疗保健,运动健身,信标,安防,家庭娱乐等领域的新兴应用.它在短距离无线通信领域具有显著优势,最大的特点就是低功耗,这使得采用BLE技术的设备能够长时间使用电池供电,非常适合那些对功耗要求严格的应用场景,如智能手环,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.BLE的通信距离一般在几十米以内,适用于短距离的数据传输,比如手机与无线耳机之间的连接,数据传输速率虽然比不上一些高速有线通信技术,但对于大多数短距离,低数据量的应用来说已经足够.BLE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增多,通过BLE,汽车可以与用户的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建立连接,实现诸如远程控制车辆门锁,车窗,查看车辆状态信息等功能.然而,BLE技术在与汽车内部复杂的CAN网络进行直接通信时,面临着协议差异,数据格式不兼容等问题.
(二)Nodable实现连接的原理
Nodable技术基于Microchip提供的支持,创新性地实现了CAN到BLE的无缝连接,其核心原理在于巧妙地解决了CAN和BLE之间的协议转换和数据交互难题.在硬件层面,Microchip晶振提供了专门的芯片和模块,这些硬件设备具备强大的处理能力和通信接口,能够同时与CAN总线和BLE设备进行通信.它们就像是一座桥梁的两端,一端稳固地连接着汽车内部的CAN网络,另一端则灵活地与外部的BLE设备建立联系.这些硬件设备内置了高性能的微控制器,能够快速处理来自CAN总线和BLE设备的数据,确保数据的高效传输和处理.在软件层面,Nodable技术采用了先进的协议转换算法和数据处理程序.当CAN总线上的数据传输到Nodable设备时,软件系统会首先对数据进行解析,识别出数据的类型,来源和目的等信息.然后,根据预先设定的转换规则,将CAN协议的数据格式转换为BLE协议能够识别的数据格式.例如,将CAN报文中的标识符,数据字段等信息重新打包成BLE数据包的格式,包括BLE的服务UUID,特征UUID以及相应的数据值.在数据传输过程中,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,Nodable技术还采用了数据校验和纠错机制,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多次校验,一旦发现错误,立即进行重传或纠错处理.在连接建立和管理方面,Nodable技术实现了智能化的连接流程.当BLE设备靠近汽车时,Nodable设备会自动检测到BLE设备的广播信号,并根据预设的配对规则与BLE设备进行配对.配对成功后,Nodable设备会建立起与BLE设备之间的稳定连接,并实时监测连接状态.如果连接出现异常,如信号中断或干扰,Nodable设备会自动尝试重新连接,确保通信的连续性.同时,Nodable技术还支持多BLE设备连接,能够同时与多个外部BLE设备进行数据交互,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多样化需求.
Microchip:强大后盾与技术支撑
(一)Microchip在汽车领域的地位
Microchip作为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和嵌入式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,在汽车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.其丰富的产品线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的各个方面,从微控制器,模拟产品到无线和RF产品,安全产品等,为汽车的智能化,网联化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.在汽车半导体市场,Microchip凭借其卓越的技术实力和可靠的产品质量,赢得了众多汽车制造商的信赖.例如,在车载网络产品方面,Microchip提供的CAN,LIN等通信协议的控制器和收发器,广泛应用于汽车内部网络的搭建,确保了车内各个电子控制单元之间的稳定通信.其推出的LAN887x以太网收发器,符合汽车行业标准,支持时间敏感网络(TSN),为汽车的高速网络通信提供了保障,被广泛应用于ADAS,信息娱乐,远程信息处理等汽车电子系统中.在汽车人机界面方面,Microchip的maXTouch®触摸屏控制器系列产品,为汽车驾驶员和乘客带来了与手机多点触摸HMI相同的用户体验,适用于汽车大屏幕人机界面(HMI)应用,从8至15英寸大小的屏幕都能完美适配.Microchip在汽车连接技术领域也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前期成果.早年间,Microchip就致力于汽车内部连接技术的研发,不断优化CAN总线相关技术,提高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.随着工业无线通信设备技术的发展,Microchip又积极布局汽车无线连接领域,研发出一系列低功耗无线解决方案,如蓝牙模块等,为汽车与外部设备的无线连接奠定了基础.这些前期成果不仅为Microchip在汽车连接技术市场赢得了良好的口碑,也为Nodable技术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实践经验.
(二)对Nodable的技术支持
Microchip对Nodable技术的支持是全方位,多层次的,从硬件,软件到算法层面,都为Nodable实现CAN到BLE的无缝连接提供了关键助力.在硬件层面,Microchip提供了高性能,低功耗的微控制器和通信模块.这些硬件设备具备强大的处理能力,能够快速处理来自CAN总线和BLE设备的大量数据.例如,Microchip的某些微控制器集成了专门的CAN控制器和BLE通信接口,使得Nodable设备能够直接与CAN总线和BLE设备进行连接,减少了外部电路的复杂性,提高了系统的集成度和稳定性.同时,Microchip的硬件产品采用了先进的制程工艺和低功耗设计,在保证高性能的同时,降低了设备的功耗,延长了电池使用寿命,非常适合汽车这种对功耗和稳定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.软件层面,Microchip为Nodable提供了丰富的软件库和中间件.这些软件资源包含了CAN协议栈,BLE协议栈以及各种数据处理和转换算法.开发人员可以利用Microchip提供的软件库,快速实现CAN数据的解析,BLE数据的打包以及两者之间的协议转换,大大缩短了开发周期,提高了开发效率.Microchip还提供了完善的软件开发工具和集成开发环境(IDE),如MPLAB®XIDE,开发人员可以在这个环境中进行代码的编写,调试和优化,方便快捷地开发出符合需求的Nodable应用程序.在算法层面,Microchip针对CAN到BLE连接中的数据传输效率,数据准确性和连接稳定性等关键问题,研发了一系列优化算法.比如,为了提高数据传输效率,采用了数据压缩算法,在不影响数据准确性的前提下,减少了数据传输量,从而提高了传输速度.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,使用了先进的纠错编码算法,能够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检测和纠正错误,保证数据的完整性.在连接稳定性方面,研发了自适应的连接管理算法,根据信号强度,干扰情况等实时调整连接参数,确保Nodable设备与CAN总线和BLE设备之间始终保持稳定的连接.通过Microchip在硬件,软件和算法层面的全方位技术支持,Nodable技术得以克服CAN到BLE连接中的重重技术难点,实现了车辆平台之间高效,稳定的无缝连接,为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.
实际应用与显著优势
(一)应用场景展示
在智能座舱领域,Nodable技术实现的CAN到BLE无缝连接发挥了重要作用.例如,某知名汽车品牌的智能座舱系统通过Nodable技术,将车内的CAN网络与驾驶员的智能手机进行连接.驾驶员无需掏出钥匙,只需携带支持BLE的手机靠近车辆,车辆就能自动识别并解锁.进入车内后,手机中的导航信息可以实时同步到车载中控屏幕上,实现更大屏幕的导航显示,提升驾驶安全性.同时,驾驶员还可以通过手机APP远程控制车内的空调,座椅加热等功能,在炎热的夏天提前开启空调降温,在寒冷的冬天提前预热座椅,为驾乘人员营造舒适的出行环境.在车联网场景中,Nodable技术助力车辆实现与云端服务器以及其他车辆的高效通信.以物流车队管理为例,车队中的每辆货车通过Nodable技术将CAN总线上的车辆行驶数据,如车速,油耗,行驶里程等,通过BLE连接传输到物联网模块,再上传至云端服务器应用晶振.车队管理者可以在电脑或手机端实时监控每辆货车的运行状态,根据这些数据合理安排运输路线,调度车辆,提高物流运输效率.当车辆出现故障时,车辆的故障信息也能通过Nodable技术快速传输到云端,维修人员可以提前了解故障情况,准备好维修工具和零部件,及时进行维修,减少车辆停机时间.
在远程诊断方面,Nodable技术使得汽车制造商和维修机构能够远程获取车辆的详细诊断信息.当车辆的某个电子控制单元出现故障时,CAN总线上会产生相应的故障码.通过Nodable技术,这些故障码可以通过BLE连接发送到维修人员的手持设备上,维修人员可以根据故障码快速判断故障原因和位置.例如,某汽车4S店利用Nodable技术,为客户提供远程诊断服务.客户在驾驶过程中如果发现车辆出现异常,可以通过手机APP发起远程诊断请求.4S店的维修人员接收到请求后,通过Nodable技术获取车辆的诊断数据,为客户提供初步的故障诊断和维修建议,避免客户因车辆故障而盲目前往4S店,节省时间和成本.
(二)带来的优势
Nodable技术实现的无缝连接在提升用户体验方面效果显著.通过将CAN网络与BLE设备连接,用户可以更加便捷地与车辆进行交互,实现诸如远程控制,信息共享等功能,让驾驶变得更加轻松,智能.如前文提到的手机与智能座舱的连接,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控制车辆的部分功能,享受个性化的出行服务,大大提升了用户对车辆的掌控感和使用满意度.在成本方面,Nodable技术为汽车制造商和企业带来了实惠.相比传统的有线连接方式,BLE无线连接减少了布线成本和硬件设备成本.在车联网应用中,通过Nodable技术实现的数据远程传输和监控,提高了运营效率,减少了车辆故障带来的损失,从整体上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.对于汽车制造商来说,采用Nodable技术可以简化车辆内部的布线结构,降低车辆的生产难度和成本.安全性也是Nodable技术的一大优势.在汽车行驶过程中,实时的车辆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对于行车安全至关重要.Nodable技术实现的无缝连接能够快速准确地传输车辆的各种数据,使得车辆的安全系统能够及时响应潜在的安全威胁.当车辆的刹车系统出现异常时,CAN总线上的传感器数据通过Nodable技术快速传输到车辆的安全控制单元,安全控制单元可以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,如启动备用刹车系统或发出警报提醒驾驶员,有效避免事故的发生.此外,Nodable技术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了加密和认证机制,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,防止数据被窃取或篡改.
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
(一)对汽车行业的影响
Nodable技术实现的CAN到BLE无缝连接,犹如一颗投入汽车行业湖面的巨石,激起层层涟漪,对汽车设计,生产和售后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变革作用.在汽车设计方面,Nodable技术促使汽车设计理念发生转变,更加注重智能化和用户体验.传统汽车设计中,车内电子系统的布线复杂,限制了设计的灵活性和空间布局.而Nodable技术引入的BLE无线连接,减少了车内布线,使得汽车内部空间布局更加自由,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多创新空间.汽车制造商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优化车内人机交互界面,提升内饰质感等方面,打造更加舒适,智能的驾驶环境.Nodable技术还为汽车设计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,例如支持更多的可穿戴设备晶振与汽车连接,实现更加个性化的驾驶体验,驾驶者可以通过智能手表控制车辆的一些基本功能,如解锁,启动等.生产模式上,Nodable技术简化了汽车生产过程中的布线环节,降低了生产难度和成本,提高了生产效率.在传统汽车生产中,CAN总线的布线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,且容易出现布线错误.采用Nodable技术后,部分有线连接被无线连接取代,生产线上的工人无需再进行复杂的布线工作,生产流程得到简化,出错率降低.Nodable技术还便于汽车制造商进行模块化生产,不同的电子模块可以通过无线连接快速集成到汽车中,缩短了汽车的生产周期,提高了企业的市场响应速度.售后模式也因Nodable技术发生了重大变革.借助Nodable技术实现的远程诊断功能,汽车售后服务从传统的被动维修转变为主动预防和远程服务.汽车制造商和维修机构可以实时监测车辆的运行状态,提前发现潜在的故障隐患,并及时通知车主进行维修保养.这不仅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,也减少了车主因车辆故障而带来的不便和损失.远程诊断还可以帮助维修人员提前了解车辆故障情况,准备好维修工具和零部件,提高维修效率,降低维修成本.同时,Nodable技术支持的远程软件升级功能,使得汽车的软件系统可以及时更新,为车主提供更多的功能和更好的使用体验.从行业竞争格局来看,Nodable技术的出现加剧了汽车行业的竞争.掌握Nodable技术的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,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智能,便捷的汽车产品和服务,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.这促使其他企业加大在汽车连接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,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.Nodable技术也为一些新兴的汽车科技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,它们可以凭借在连接技术方面的创新,与传统汽车巨头展开竞争,打破行业原有的竞争格局,推动汽车行业向更加多元化,智能化的方向发展.
(二)未来发展趋势预测
面对汽车智能化,网联化的发展浪潮,Nodable和Microchip技术有着广阔的未来研发方向和应用拓展前景.
在研发方向上,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,对数据传输的速度和稳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.Nodable和Microchip技术将不断优化数据传输算法,提高CAN到BLE连接的数据传输速率,以满足自动驾驶,高清视频传输等对高速数据传输的需求.为了适应未来汽车复杂多变的应用场景,Nodable技术还将进一步提升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,研发更加先进的抗干扰技术和自适应连接管理算法,确保在各种恶劣环境下车辆平台之间的连接始终稳定可靠.在安全性方面,随着汽车网联化的深入发展,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.Nodable和Microchip技术将加大在网络安全领域的研发投入,采用更加先进的加密算法和身份认证技术,保护车辆数据的安全,防止车辆被黑客攻击.研发硬件级的安全防护机制,从芯片层面保障汽车连接系统的安全性,为汽车的智能化和网联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.在应用拓展方面,Nodable技术将在智能交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.未来的智能交通系统中,车辆与车辆(V2V),车辆与基础设施(V2I)之间的通信至关重要.Nodable技术可以通过与其他通信技术的融合,实现车辆与周边环境的全方位通信,为智能交通系统提供实时,准确的数据支持.在智能停车系统中,车辆可以通过Nodable技术与停车场的管理系统进行通信,实现自动寻位,缴费等功能,提高停车效率.在交通拥堵预警方面,车辆可以通过Nodable技术将自身的行驶数据上传到交通管理中心,交通管理中心根据这些数据实时监测交通流量,及时发布拥堵预警信息,引导车辆合理规划行驶路线,缓解交通拥堵.Nodable技术还将在汽车共享,移动办公等新兴领域得到广泛应用.在汽车共享领域,Nodable技术可以实现车辆与共享平台的无缝连接,用户通过手机APP即可完成车辆的预订,解锁,使用和归还等操作,提高汽车共享的便捷性和管理效率.在移动办公方面,Nodable技术使得汽车成为一个移动的办公场所,用户可以在车内通过连接外部设备,实现文件传输,视频会议等办公功能,充分利用出行时间,提高工作效率.综上所述,Nodable技术在Microchip的支持下,已经在汽车连接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,并对汽车行业产生了重要影响.展望未来,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,Nodable和Microchip技术有望在汽车智能化,网联化的道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,为人们带来更加智能,便捷,安全的出行体验.
Microchip助力Nodable开启车辆平台CAN到BLE无缝连接新时代
| DSC1123CI2-125.0000 | Microchip | DSC1123 | MEMS | 125MHz |
| DSC1123CI2-200.0000 | Microchip | DSC1123 | MEMS | 200MHz |
| DSC1123AE2-100.0000 | Microchip | DSC1123 | MEMS | 100MHz |
| DSC1001CI2-027.0000 | Microchip | DSC1001 | MEMS | 27MHz |
| DSC1123CE1-156.2500 | Microchip | DSC1123 | MEMS | 156.25MHz |
| DSC1123CI2-150.0000 | Microchip | DSC1123 | MEMS | 150MHz |
| DSC1123CI2-100.0000 | Microchip | DSC1123 | MEMS | 100MHz |
| DSC1103DI2-312.5000 | Microchip | DSC1103 | MEMS | 312.5MHz |
| DSC1123DI2-050.0000 | Microchip | DSC1123 | MEMS | 50MHz |
| DSC1123CI2-156.2500 | Microchip | DSC1123 | MEMS | 156.25MHz |
| DSC1123BL2-125.0000 | Microchip | DSC1123 | MEMS | 125MHz |
| DSC1123CI5-125.0000 | Microchip | DSC1123 | MEMS | 125MHz |
| DSC1103CI5-300.0000 | Microchip | DSC1103 | MEMS | 300MHz |
| DSC1123DL5-200.0000 | Microchip | DSC1123 | MEMS | 200MHz |
| DSC1123NL5-100.0000 | Microchip | DSC1123 | MEMS | 100MHz |
| MX574BBD322M265 | Microchip | MX57 | XO (Standard) | 322.265625MHz |
| DSC1001CI2-018.4320 | Microchip | DSC1001 | MEMS | 18.432MHz |
| DSC1123CI1-200.0000 | Microchip | DSC1123 | MEMS | 200MHz |
| DSC1123CI1-156.2500 | Microchip | DSC1123 | MEMS | 156.25MHz |
| DSC1123AE2-300.0000 | Microchip | DSC1123 | MEMS | 300MHz |
| DSC1123AI1-125.0000 | Microchip | DSC1123 | MEMS | 125MHz |
| DSC1123AI2-125.0000 | Microchip | DSC1123 | MEMS | 125MHz |
| DSC1122CE1-125.0000 | Microchip | DSC1122 | MEMS | 125MHz |
| DSC1123AE2-200.0000 | Microchip | DSC1123 | MEMS | 200MHz |
| DSC1103CI1-075.0000 | Microchip | DSC1103 | MEMS | 75MHz |
| DSC1123AI2-150.0000 | Microchip | DSC1123 | MEMS | 150MHz |
| DSC1123AI1-200.0000 | Microchip | DSC1123 | MEMS | 200MHz |
| DSC557-0344SI1 | Microchip | DSC557-03 | MEMS | 100MHz |
| DSC6003CI1A-033.0000 | Microchip | DSC60XX | MEMS | 33MHz |
| DSC6111CI1A-008.0000 | Microchip | DSC6100 | MEMS | 8MHz |
| DSC6011JI1A-024.0000 | Microchip | DSC60XX | MEMS | 24MHz |
| DSC6083CI2A-032K800 | Microchip | DSC60XX | MEMS | 32.8kHz |
| DSC6083CI2A-307K000 | Microchip | DSC60XX | MEMS | 307kHz |
| DSC6001CI2A-004.0000 | Microchip | DSC60XX | MEMS | 4MHz |
| DSC6001CI2A-032.0000 | Microchip | DSC60XX | MEMS | 32MHz |
| DSC6083CI2A-250K000 | Microchip | DSC60XX | MEMS | 250kHz |
| DSC6083CI2A-002K000 | Microchip | DSC60XX | MEMS | 2kHz |
| DSC6101JI2A-024.0000 | Microchip | DSC6100 | MEMS | 24MHz |
| DSC1001CC1-047.3333 | Microchip | DSC1001 | MEMS | 47.3333MHz |
| DSC1030BC1-008.0000 | Microchip | DSC1030 | MEMS | 8MHz |
| DSC1001BC1-024.0000 | Microchip | DSC1001 | MEMS | 24MHz |
| DSC1033BC1-026.6000 | Microchip | DSC1033 | MEMS | 26MHz |
| DSC1001DI1-001.8432 | Microchip | DSC1001 | MEMS | 1.8432MHz |
| DSC1033CI1-048.0000 | Microchip | DSC1033 | MEMS | 48MHz |
| DSC1033CI1-024.0000 | Microchip | DSC1033 | MEMS | 24MHz |
| DSC1033DI1-012.0000 | Microchip | DSC1033 | MEMS | 12MHz |
| DSC1033DI1-036.0000 | Microchip | DSC1033 | MEMS | 36MHz |
| DSC1001CI1-027.0000 | Microchip | DSC1001 | MEMS | 27MHz |
| DSC1033CI1-050.0000 | Microchip | DSC1033 | MEMS | 50MHz |
| DSC6001CI1A-011.0592 | Microchip | DSC60XX | MEMS | 11.0592MHz |
| DSC1001CI2-024.0000 | Microchip | DSC1001 | MEMS | 24MHz |
| DSC1033BE2-024.0000 | Microchip | DSC1033 | MEMS | 24MHz |
| DSC1001DI2-038.4000 | Microchip | DSC1001 | MEMS | 38.4MHz |
| DSC1001CI5-033.3333 | Microchip | DSC1001 | MEMS | 33.3333MHz |
| DSC1101DM2-012.0000 | Microchip | DSC1101 | MEMS | 12MHz |
| DSC1001DE5-018.4320 | Microchip | DSC1001 | MEMS | 18.432MHz |
| DSC1101AI2-040.0000 | Microchip | DSC1101 | MEMS | 40MHz |
| DSC1101AI2-080.0000 | Microchip | DSC1101 | MEMS | 80MHz |
| DSC1101AI2-064.0000 | Microchip | DSC1101 | MEMS | 64MHz |
| DSC1124CI5-100.0000 | Microchip | DSC1124 | MEMS | 100MHz |
正在载入评论数据...
相关资讯
- [2025-11-06]Microchip助力Nodable开启车辆平...
- [2025-09-25]500万欧元背后是京瓷与TactoTek...
- [2025-09-22]BomarCrystal宣布通过与新合作伙...
- [2025-09-10]Abracon宣布与u-blox@建立新的战...
- [2025-08-27]创新的DSPLL和MultiSynth时钟架...
- [2025-08-27]Skyworks思佳讯晶振时序集成电路...
- [2023-10-12]领先全球的NKG晶振优势简述
- [2023-10-12]领先同行的NIC晶振只为提供更好...



.png)
业务经理
客服经理